
团结奋进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导班子
娄底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公益性卫生事业单位,承担着全市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实验室检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等任务。近年来,娄底市疾控中心不断强化能力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强化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控体系,构建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卫生监测技术体系,以“建设和谐疾控、打造品牌疾控”为目标,以提高疾病预警和处置能力为核心,以推进数字疾控建设和学科能力建设为重点,有效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为全市人民群众抵御疾病侵袭,筑牢了一道坚固的健康防线。
好———狠抓“三个建设”,好班子带出好队伍
娄底市疾控中心自成立以来,把自身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不仅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加各种业务技术培训和政治理论学习,实行“师带徒、老带新”的传帮带形式。同时,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学历教育,努力提高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
在引进人才、强化培训的同时,强化领导班子建设、职工队伍建设、文明环境建设,在全中心126名职工中,打造出一支含正高9人、副高23人,且有一批青年后起之秀的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疾控队伍,有效提升了市疾控中心乃至全市疾控机构的整体战斗力。2011年市疾控中心获得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业务管理工作考核市州级综合一等奖,我市获得全省县级疾控机构卫生应急能力评估综合第一名等综合性的表彰奖励。
快———健全“一案三制”,强机制促进高效率
为了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建设,实现应急处置责任明确、机制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准备充分、应对有效的目标,娄底市疾控中心不断强化制定、修订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的“一案三制”。
制定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机构合理、运转协调、办事高效的体系,明确市县乡村四级疾控机构的职责任务和保障措施,形成上下联动、横向配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不断提高网络直报质量。
建立覆盖全市的包括霍乱、艾滋病、流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在内的各类疾病监测点,形成专业防治、社会防范相结合的综合防控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确保传染病总发病率处于平稳较低状态,成为政府决策的“情报部”和“智囊团”。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坚持常规工作与应急工作相结合,模拟演练与现场培训相结合,积极开展应急专题培训、疾控保障应急演练等,实战能力大幅度提高。近年来,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9起,各项工作在全省领先。2010年,市疾控中心荣获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第二名;2011年10月在全省县级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评估中,市县综合得分位居全省第一。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多年来,娄底市没有发生甲类传染病,没有发生大面积的传染病暴发流行。
细———注重“关口前移”,降重心凸显细功夫
疾控工作是一项社会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更需要疾控工作者拿出百倍的耐心、爱心、细心,深入社会,把重心下沉、关口前移,才能做好工作。
为了突破免疫规划工作瓶颈,娄底市疾控中心积极探索儿童动态管理信息化系统,推行乡镇(社区)定时定点集中式接种,开展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及时了解全市公共卫生联络员开展辖地常住儿童摸排信息的录入、分配任务落实等工作情况,把管理的触角深入到最基层,有效促进了公共卫生联络员履职效能和适龄儿童的接种质量。全市基本实现“消除麻疹”目标,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在2011年5月省卫生厅组织的全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和疫苗考核中,娄底市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新生儿乙肝疫苗等“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为100%,位居全省第一。在2011年底全省疾控工作综合考评中,娄底的免疫规划工作被评为全省3个先进单位之一。
艾滋病防治工作是全国全省的一项重点防治工作,也因其高风险的特点而显得有些神秘而艰难。为了做好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娄底市疾控中心始终坚持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方针,在做好面上工作的同时,全面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坚持了对每一位艾滋病人的随访和关怀。2011年,全市各级疾控中心共监测免费筛查各类人员9085人,对艾滋病病人按月提供了免费抗病毒药物,有效地遏制了艾滋病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
开设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积极发挥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在禁毒与艾滋病等血液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对吸毒人员给予人性关怀和感化,减轻了毒品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2011年,市疾控中心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累计服药35240人次,平均每天服药人员达116人。2010年底,该门诊被省疾控中心评为优秀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并作为先进典型上报国家疾控中心。
面对成绩与荣誉,娄底市疾控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并没因此而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以崭新姿态踏上新的征程,人人争做忠诚的健康卫士,争创疾控一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