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情结

出版日期:2012/9/18   字数:1098A+   A-

2012年9月10日星期一多云

    我曾经也是一名教师,虽然离开讲台整整20年了,但那种情结一直挥之不去。作为一镇之长,平时工作太忙,深入学校少,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也少,于是决定在教师节去教育一线走走。

    9月10日,我带着分管教育的党委委员廖伟鹏和中心学校校长肖凯文赶赴吉庆较偏远的大云小学慰问。大云小学今年新来了2名特岗教师罗老师和杨老师,杨老师来自湘西。据肖校长汇报,今年吉庆共来了19名特岗教师,其中12名来自娄底市外,只有3名是男教师,其中一名男教师是初中岗位,一名男教师是和女朋友一起来的。中心学校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在会上作了动员,告诉年轻的特岗教师们,一些偏远小学迫切需要新鲜血液,如果安排不如意,请大家理解,但保证至少有2名特岗教师同去一个学校,会后大家可提交一个书面意向,中心学校尽量满足特岗教师们的要求。肖校长对我诉苦,说是对他们这么说,可实际操作起来,难多了。

    见到身材瘦小的罗老师和杨老师,我突然想起23年前我自己的情景,那时条件非常艰苦,工作任务繁重,但在我们炽热的理想面前,这些都显得不足挂齿。我紧紧握着罗老师和杨老师她们稚嫩的手,表达我的慰问、祝贺、鼓励和期望,她们很受感动,表示愿意献身山村教育。学校和村里对2名新老师非常重视,为她们买了席梦思床,还要为她们开通网络,配置手提电脑。

    按计划我们来到了塘井小学,这是我来得最多的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争取到了国家的寄宿制小学项目。在学校宿舍改造时,我为协调师生住宿问题来过很多次。这所位于新化和安化两县交界处的学校,尽管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是新的,但没有围墙,操坪没硬化,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还有一栋危房急需改造。我和肖校长商量,一定要好好向上争取和发动爱心助学,早日把这所学校建成示范性寄宿制小学。当见到我们要慰问的陈老师,我的鼻子发酸了,这位57岁的老师,29年前在一场火灾中被烧得体无完肤,10多年前,妻子又因癌症离他而去。真是雪上加霜。可陈老师看到学校缺老师,一直坚守在三尺讲台上。我对陈老师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并嘱咐他送一个报告到镇里来,镇里想办法解决点困难补助。

    当我慰问92岁高龄的李老师、88岁高龄的康老师时,面对他们的感动和感谢,我感到好惭愧,正是因为我平时对他们关注太少,关心不够,他们才感觉这次慰问弥足珍贵。当我与康老师告别时,他紧紧握住我的手,请我在这块土地上继续干几年,把这里的各项事业搞得更好。听着他的话,我感到了一种更大的责任和使命。

    紧锣密鼓,中午也没休息,我们走了6所中小学、3个村看望慰问教师,重温了教师节的快乐,也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

地址:湖南省娄底市月塘街娄底日报社新新网办公楼

邮编:417000 电话:0738-8341588 传真: 0738-8363339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